三 在中国哲学史上,真正具有机械自然观和自然因果论的哲学家,是东汉的王充。
中国有崇儒重教的传统,皇帝希望通过支持书院的方式来发展教育。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统治者不但有政治权力、军事权力,同时还有文化权力。
儒教文化圈里,不论是韩国还是日本、新加坡,他们所接触的儒家文化全是理学化了的儒学。其实,儒生议政的精神还是来自儒家经典,来自儒学入世的精神,如果出现和儒家社会理想不一致的现象,就要关心它、评议它,不因为追求精神的超脱而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而西医也代表了西方文化对知识的看法,即主客二分的看法。《四书集注》讲的是从天理到人性这一套道理。儒家学者认为只有按照儒家的这套伦理来管理,社会才能够稳定。
到了宋代,书院正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制度。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他们甚至会采用很恶劣的战争手段来推行他们的意愿。我们知道,古希腊哲学就是通过一套概念体系,来论证宇宙、人生、社会等命题的。
当你是美国的公民时,可以享受民主,一旦到了国际社会,美国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自从晚清西学东渐之以后,中国面临着几千年以来从没有遇到过的重大变局,这个变局经过一百年的时间,现在越来越明显了。书院为什么和官学及其他私学不一样呢?可以说,最早的书院都建在名山大川之处,这些地方往往佛、老之学比较盛行。两个字的意思综合起来就是一堵围墙围着一堆书。
所以朱熹既倡导格物致知,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又强调个人修炼、修养。儒家从来都是把现实的伦理准则、社会规则摆在第一位,所以,过去的读书人一般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做官。
我认为儒家文明有和谐性,而西方宗教文明有侵略性。理学家们把自己的一套理学化的教育理念融入书院教学里,从而形成了书院的精神。My God(我的上帝)这一说法是相信有一个主宰者存在,我的天可能相信有一个主宰者,也可能是坚信一个最高的宇宙法则。中国传统的政教合一,其中的教,是教育的教,而不是宗教的教。
宋明理学的发展正好借助于书院。信仰的具体称呼不同,在中国叫天理或者叫天,在基督教里叫上帝,在伊斯兰教里叫阿拉或者真主。西方人说My God,我们翻译成我的天,其实两者是不一样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讲这个大题目,只能非常简练地抓几个要点来讲一下。
他说的这种精神不仅包括学术的精神,也包括议政的精神。重视个性张扬应该说是西方近代文化的特色,也是西方文化的长处。
他把中国包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称做儒教文化圈。如果想要士大夫真正在精神上信仰儒学,一是必须要在理论上使大家相信儒家,另外还要从信仰上、情感上、日常生活上自觉地遵从儒家的伦理。
每一个学派都有相应的哲学体系。比如说,周濂溪讲无极而太极,他作了一个太极图,认为是无极产生太极,太极产生阴阳,阴阳产生五行,从而产生万物,宇宙就是一个从无极化生到太极的体系。比如人和自然的关系,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出现了人对自然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这些都是工业文明也就是资本主义文明所带来的。书院正好吸取了私学的自由讲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特殊长处,同时又吸取了官学的良好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儒学像哲学,因为有一套天理的理论体系。可见,书院既能满足人们安身立命的精神需求,又能满足儒生积极入世的精神需求。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指出,现代的学校有很多短处,还是要重视和恢复书院的精神。现在像教授、博士这些职称和学衔,就是我们在翻译西方相应职务的时候,借用了中国古代的教育职官。
在这些哲学体系中,二程创立的天理论,经过朱熹的发展,成为理学的正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程朱理学。所以韩愈写了《原道》这篇文章,就是想强调儒生应该以仁、义、礼、智、信这一套儒家的理论来修身,而不是佛、老的空、虚无等观念。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把儒学经典的意思搞清楚,经学家们必须依赖文字学、训诂学等传统学问来研究经典。书院的产生 从夏商周一直到秦汉以后(秦朝是比较特殊的,因为秦不重视教育,以吏为师,而没有专门的学官),除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之外,还有一套体系是私学,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不纳入官学体系中的。
我认为程朱理学的体系和宗旨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一套信仰体系。你们信仰天理和信仰上帝没什么区别,你们学了儒家经典之后可以再读我们的《圣经》。其实理这个字主要不是来自儒家经典的,而是大量出现在《庄子》和《韩非子》等典籍中。哲学和宗教是产生于西方的两个文化概念,而我们中国是另外一种文化体系。
总之,书院成为宋、元、明、清以来的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术发展的基地,影响着中国一千多年的文化、学术、教育等多个方面。还有关学,即关中之学,位于今天的陕西,是张载创立的学派。
当时的学校有两种,一种是国学,一种是乡学。从思维方式到操作方式,中医都非常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理学的宗教性 西方人最早接触儒学,讨论儒学,也是与理学有关。季羡林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古代的教育用两条腿走路:一套是官学,一套是私学。
南宋江西陆九渊则认为人的心是最重要的,天理就在人心中间,不能离开心讲天理,因此,他们崇敬心,把主观的心看成是最高的,所以叫心学。我们也可以想象,现代的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图书馆,还能不能叫大学?书楼就是古代的图书馆。理学总是要求把儒学的一套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和终极关怀结合在一起,把哲学和宗教结合为一体。虽然名称不同,即宗教的象征符号不同,但都是一套安顿生命的信仰。
每个时代的书院都有自己的精神,宋代讲理学,到了明代阳明心学兴起时,书院开始讲阳明心学,明清之际讲实学,清朝讲考据之学,每一代的学术思潮都和书院有直接的关联。西方的哲学家讲究为知识而知识,就是追根究底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想清楚,弄明白,这是纯粹为探求大自然的奥秘而进行的探索。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汉代的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每个时代新兴的学术文化都与私学的教育文化体制有密切的关联。天理论一旦运用到现实社会层面上来,就成为上位者训诫下位者、奴役下位者的工具,所以,就变成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这是制度上的原因。
所以这样的个人人生经历以及以后创立的学术体系里面,既包括儒家的政治理念,也包括佛道哲学的思辨、人生的体验、生命的安顿等问题。自从西学传入中国以后,学术界一直在思考儒学到底是不是宗教。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